- 王 宁 | 跨文化研究与优化人文生态——以青海发展教育的人文生态为例
- 陈越光 | 在历史与文化的大视野中展开慈善研究——《华人慈善:历史与文化》序
- 潘公凯 | “中国笔墨”研究的一点体会
- 王一川 | 涵养多元文化型中国学人
- 董晓萍 | 跨文化学的对象论——从对汪德迈中国学的研究切入
- 杨明明 | 从欧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米尔斯基文学批评的政治维度
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拥有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高原地区发展教育事业,需要吸收跨文化、跨学科的人文成果,优化人文生态建设;需要吸收历史学关于某地区、某民族发展的历史事实和规律的探讨,对现有人文生态要素存在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有理性的认识,寻求人文生态向有利因素发展的正确途径;需要从文艺作品中探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追求和愿望,有效地激发生态环境中的人群奋起改变环境。
查看详情构建中国慈善研究理论,要有哲学的视角,否则就不能真正理解慈善行为及其由细资涓流构成的公益事业,过去的故事不能在今天的人心中复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的支撑,要观察慈善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的全面互动,还可以思考中华文化是否具有足以支撑慈善行为的精神?现代公益与传统慈善的分界点在哪里?凡此种种学术努力都是我们所必须付出的。
查看详情中国书画的创作者和鉴赏者,作为知识精英,注重解决自身的精神安顿、人生修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将书法和绘画发展成了一种以笔墨为形式语言的个性化精神追求表征系统,其中的要点是“解”与“悟”、“像”与“图”、“图”和“像”“笔墨”与“人格”、“中西间距”和“两端深入”,尤以“体悟”为要。
查看详情讨论2020年全球重大疫情,应注意这场大疫情并非一国一家之事,而是全球之事,牵扯起一连串多元文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中国文化为主位,冷峻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正文化与异文化之间、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等之间的诸多关系,提出独立思考的意见,正是这一巨变时刻养成多元文化型学人的生动实验。
查看详情跨文化学的对象论是一个概念群,包括从自我出发观察文化交流所提出的概念和问题,从他者出发观察文化交流所提出的概念和问题,以及从多边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化交流所提出的概念与问题。三者各有不同的学术史、社会史和语境,但只要存在文化多样性,并存在文化主体性,三者的差异就始终存在。跨文化学的对象论正好体现了跨文化学的本质。
查看详情米尔斯基是20世纪俄侨界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同时也是欧亚主义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欧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演变,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