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中华《经师易遇 人师难求——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境界》
- 王邦维《古代中国与马来半岛的文化交流:义净法师对羯荼的访问》
- 〔比〕巴得胜(董晓萍译)《欧洲中心论与中国天下观》
- 陈越光《慈善文化的定义和结构层次》
- 王一川《通向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学家。张岱年学说超越传统又不背离传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回应了中西文化论战中的二元对立思维。他提出中国哲学史的“综合创新”的逻辑建构,确立中国哲学的“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基本命题,从“对理性”“世界性”“实践性与独立性”提出对中国文化论战的超越,在充分吸收先进文明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不忘记本民族的地位,不轻贱本民族的哲学智慧,经过对中国哲学的调适,使其成为新时代的理论文化资源,使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与哲学的认同。中国学者应该学习张岱年先生的学术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文化承担者,而且为人类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查看详情古代中国与马来半岛地区的交往源远流长。汉代有关南海交通的记载,就有可能涉及这一地区。南北朝时代及以后,交往更加密切。唐初的僧人义净,从海路前往印度求法,来回都曾在一个称作“羯荼”的国家停留。羯荼位于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义净对羯荼的访问和记载,为了解这一地区的古代历史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查看详情在“中国学”方兴未艾之时,需要将海外汉学、哲学、史学与跨文化学等相结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思想,分析中国为现代化奋斗的百年历程,解释中欧社会的互相影响与各种差异,阐释中国人的“天下”“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等概念的历史意义、现代作用和未来价值。
查看详情慈善文化不仅是关于慈善的文化,而是慈善的成因与展现。慈善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内层是意识层面,中间层是意识的行为层面,外层是物质层面。三个层次各具特色。内层具有民族性,是慈善的成因;外层最切合时代性,是慈善展现的最好表象;中间层是内、外层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转化层。
查看详情外来现实主义文艺进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它在2012年以来同中国心性论传统相结合,产生了心性现实主义文艺范式。其哲学基础在于万物通心,其在文艺作品中呈现为心创现实三层面即近心感现实、近心明现实、心感-心明现实交融。《人世间》表明心性现实主义范式走向定型和成熟。《望春风》和《谁在敲门》分别通过“直而温”修辞和一兼三人称叙述体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心史和心结图。主体间性构型、地缘心性形象、现代君子之风、中国社会心态构型、个体心象形塑等有助于把握心性现实主义范式的多方面现象。从世界范围看,心性现实主义文艺范式标志着外来文艺思潮在中国找到与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合适途径,可以成为一则跨文化的文艺案例同世界各国分享。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