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跨文化对话》官方网站!

国际会议
首页 > 国际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助教报道丨西部支教李正荣教授第八讲
发布时间:2022-05-03     浏览量:977

李正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黑、白和灰度》
——青海师大文学院“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第八讲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助教  李佳欣

 

2022430日,青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研究生课程第八讲开讲。北京师范大学李正荣教授担任主讲,题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黑、白和灰度》。

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独特的精神人格和审美意象,两百多年来一直受到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瞩目,而如何探求陀氏作品中反射出来的内在精神人格的社会折光,依然是学界不断探求的问题。李正荣教授说,他对于陀氏的交流和求证,每次都是从两种方法论的“摇摆”间开始的,即要么摇摆于自己新的阅读的“别裁”,要么摇摆于征引多重思想的“拟态”。在这种“摇摆”之中,李正荣教授开启了对陀氏的解读。

李正荣教授对于陀氏的解读围绕着一个关键词,“色调”。他首先从一个文学事件谈起:2022316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栋楼的侧面出现了“街头墙面艺术家”乔利特·阿戈兹所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幅肖像画。李正荣教授指出,在这个文化事件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正是在“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中依然处处存在的森然壁垒,而作为事件核心的这幅彩色的陀氏肖像,并没有真正表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世界的色调。

陀氏的色调究竟为何?李正荣教授在课程题目中已经透露出来。李正荣教授从莫斯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铁站的内部装潢的黑白灰壁画谈起,又回溯到陀氏亦为黑白灰色调的故居及故居旁边的平民医院。这些灰调的颜色从陀氏的童年开始就在他心中投射下“心理色彩”,并最终指向了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和对苦难主题的履行。根据李正荣教授的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灵性生命是在一个个肉体生命苦难中不断诞生的,至亲的死亡、苦役的遭遇促成了他“文学生命”的重生,也使其呈现出“多度灰”的特征。黑白灰的色调渗透进陀氏的作品之中,作为世界文学中绝无仅有的生死体验之作,小说《死屋手记》便以黑白灰的色调,体现了陀氏对于死亡问题的思考。

李正荣教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透视了当代世界的文化症候,这也正是在当下重新阅读、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义所在。正如李正荣教授指出的,“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的黑白灰,就少了一份揭示;不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场,世界的黑白灰,就多了一份弱视;再度让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场,世界的黑白灰,也许会多了更繁复的灰度。”

讲座结束后,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做出讲评,认为李正荣教授的讲授深刻、饱满,具有启示意义。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祖基就陀氏作品中“白”色调人物的思想内涵这一问题与李正荣教授进行了讨论,李正荣教授指出,陀氏的宗教思想并非俄国传统的东正教,他并非抽象地谈信仰,而是从个人现实的经验出发,讨论宗教中原初的精神概念。王祖基还讨论了陀氏被赋予的“预言家”称号的问题,李正荣教授认为,陀氏之所以被视为预言家,并非具有神秘力量,而是因为他看到了社会的本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王硕瑀同学也就李正荣教授的讲课谈到了自己的理解。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暨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讲话,从文学学科教学的意义上指出了李正荣教授所具有的纯粹的学术态度和独到的学术理解。最后,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从跨文化教学的角度,肯定了李正荣教授讲座所具有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友情链接: |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