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黛云、陈越光《将跨文化学教科书列入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 [法]汪德迈(LéonVandermeersch)、[法]陈力川《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世界孔子学院日汪德迈访谈录》
- [法]金丝燕《文化转场研究的长时段、多空间——法译本序》
- [意大利]路易萨(Luisa Prudentino)《马国贤与科学汉学的诞生》
- [比]巴得胜(Bart Dessein)《欧洲汉学——一种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与四年前的教材相比,它的主要变化有二:一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强调阐释中国理论资源和中国文化元素,同时也说明,跨文化研究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它与哲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艺术学、科技史学等多学科连动互补,有激发问题思维的优势;二是坚持学术开放,保持“对话”性,又不失梳理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在这个层面上,大致廓清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我们也在资料上做了调整,增加了《跨文化对话》近年刊发的中外学者新作,而总体字数减半,将原来的两册编为一本,希望这本新教材能够进一步突出它的定位,建构跨文化研究潮流在我国的形成史,为有志于投身跨文化研究事业和关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青年学子提供基础而前沿的学术视野,帮助大家深入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去,再反观自我文明,提升文化自觉,进一步获得参与人类优秀文明建设的见识与能力。
查看详情在当今时代讨论孔子,要看到他对自己的文化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贡献:他是人类文明史中唯一一位文化的创始人,而非宗教的创始人;孔子为自己文化做出的典范对于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建立一个跨民族的文化,以适应后现代世界的全球化具有启迪意义。孔子所创建的儒学的贡献要在两种典型的中国价值观中寻找,一种是“仁”,即人类的德行,这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另一种是“天人合一”,孔子的学说将其作为所有政治经济实践活动的理由。孔子思想还有一个核心价值近年来在中国被重新发现,这就是和谐的思想。“和谐”代表了孔子对人类共同生活的理想,可以被看做社会凝聚力的同义词。
查看详情将中国首部古代文论《文心雕龙》译成法文有几件事要做:一是用中法双语和中法思维把这本书读懂;二是要了解翻译重要作品比写批评论著更重要;三是设定跨文化研究的问题、工作重点和翻译体例;四是要译得有节奏,不能拖得太久;五是把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思想、文化的对话都记录下来,留给历史;五是译者的研究跟随翻译进行,同时也用研究指导翻译工作。
查看详情对西方汉学史的研究,可以使用三个概念开展工作:想象的汉学、宗教的汉学和科学的汉学。想象的汉学,指用自我文化的语言、兴趣和观念,想象他者的文化,并进行描述。宗教的汉学,指在西方基督教背景下接触、观察和解释中国文化,有时也借用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概念,对西方基督教教义进行补充性的解释。科学的汉学,指在西方高校中设立汉语教席,开展汉语教学,培养汉学人才。18世纪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成立 "中国学院",成为欧洲第一所教授汉语的教育机构,由此西方汉学逐步转变以西方知识和西方人为中心认识中国的做法。
查看详情当代中国不再只是欧洲汉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有很多欧洲的政治学者、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介入研究,但从欧洲汉学史的角度看,研究中国首先要有汉语、汉字的基础,掌握汉语、汉字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逐步进入中国文化,做出有根据的论述。如果没有汉语、汉字的基础就去讨论中国文化,就会失去根基,而且也抓不住重点。欧洲汉学史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以了解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知识为起点的。从欧洲汉学研究的角度看,通过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知识去研究中国,也只能超越自己的语言和已知文化的界限,还不等于真正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部,在这一点上,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一般情况下,欧洲汉学家通过写作,向欧洲的听众和读者介绍中国,对欧洲公民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教育,也应该是当代欧洲汉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