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邦维《文明与文化交融之地:玄奘记载的古代阿富汗》
- 陈越光《一种全球视野下的本土行动和本土经验的全球贡献》
- [法]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中国诗学的起源》 (张弛译)
- [法]金丝燕《文化转场:佛理思辨翻译的三种途径——〈阇尼沙经〉个案研究》
- 王一川《跨文化学的产生及其必要性》
- 董晓萍《跨文化学的课程教学》
阿富汗近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们讨论的话题,从阿富汗的现状开始,延申到阿富汗的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历史上的阿富汗,并不完全是今天这样的穷困与荒凉之地。阿富汗地处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之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曾经是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以及本土文化汇合的地方。张骞“通西域”,目的地“大夏”,就在阿富汗。近代阿富汗发现的“宝藏”中,有中国汉代的漆器。公元七世纪初,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求法,途经阿富汗,在当地听到了与中国的“汉天子”相关的故事。玄奘回国后写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记载了当时中亚和南亚地区的一百多个古国,其中至少有三十个,地理位置都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玄奘和比玄奘更早二百多年到过这一地区的,中国东晋时代的求法僧法显所见到的阿富汗,是佛国,是东西文明和文化的交融之地,也曾经为人类文化的交流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期盼阿富汗尽早回归和平。
查看详情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起于比较文学,融于海内外汉学,现在跨文化研究正在与哲学、历史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发展学、语言文字学、科学技术史研究等等学科结合,进入到深入、交叉研究中,并且正在这个过程中厘清学科轮廓,确立学科范式,建立跨文化学。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具有多学科优势,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具有注重人和生物圈互相依存关系研究的优势,它的这三种优势正是对跨文化研究领域新学科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能源注入。在青海的特殊区域,人和资源、人和人多民族共存这样一种特殊的关系相融的历史,加之和首都北京与北京高校牵涉的全球学术资源互动,可以尝试加强全球视野下的本土行动和本土经验的全球贡献。
查看详情中国与印欧国家的文学起源十分不同,中国文学的起源与纯粹技术性的占卜思维有关,由此派生文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肇始于《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气候有关的歌谣,特别是关于“风”的内容。在所有文化当中,这种文学都是农民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与季节、气候有关的文化。生活在自然中的农民们亲身感受着自然的种种变化,然后感知周围万物竞生的世界。《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理论系统化,它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完全平行。
查看详情《阇尼沙经》佛学词语的音译、意译和半音半译三类词语的翻译脉络,清晰可寻。为佛经汉译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可以依据的案例。《阇尼沙》佛陀耶舍和竺佛念用专有名词音译加上对该音译词的解释,势必合成一个多字项结构的佛学词语,而这多字项结构对古文言的单字形态有解构作用,是初期中古汉语形成的重要因素。
查看详情跨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领域是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时间里诞生的,在当代中国的有力开拓者为乐黛云先生。跨文化学是在文化现代性进程日益显露其忽视文化异质性的副作用力时问世的,是针对比较文化学而产生的一种纠偏式探询,致力于探究此前被文化共同性幻象所压抑的文化异质性如何在文化现代性进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其特定的作用。
查看详情